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四川 > 四川首页 > 专题文章

德阳气象“直通车”为农服务

【字体:   2014-05-09 10:28:58   来源: 德阳市气象局  

德阳市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稳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为更好的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市气象局采用 “直通车”式气象服务,在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指导   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两个体系”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安全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绩效考核。中江县、罗江县建立了具有地方编制和经费的县级防灾减灾机构,中江县政府将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维持费纳入了公共财政预算,大部分县(市)均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地方绩效考核。

政府行文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德阳市、绵竹市、广汉市出台由政府正式行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通过此项预案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基层政府发展农村气象事业,也将进一步推动为农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进程,也标志着农村气象工作政府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大力推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的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全市已在广汉市三水镇、小汉镇,绵竹市清平乡,罗江县慧觉镇、万安镇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并会同应急办等相关政府部门严格按照认证流程,组织开展了认证工作。市气象局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认证档案管理,通过建立和规范全市气象灾害应急认证业务,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认证档案管理。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探测能力上新台阶。根据德阳地质灾害易发区等级划分区域图,目前全市已建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98个,在今年汛期中全面满足市委、市政府以及应急、防汛、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需求。各县气象局也加强了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绵竹市气象局,建立了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直通车”形式多样   气象信息送到家

德阳市气象局加强了中国天气网、四川农村信息网品牌推广,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报纸、微博、网站、工作简报、“12121”、“96121”等多种传播手段和渠道推广中国天气网、四川农村信息网,建立起了气象防灾减灾发送绿色通道。

此外,我市建立街道、镇乡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27个,通过GPRS传输方式,发布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我市气象部门自建有乡镇、村大喇叭系统5个——这已经成为发送气象知识、天气信息和交流协作的重要渠道。

截止2013年,全市建成信息服务示范站21个,建立各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了乡镇信息员全覆盖,并将气象信息员基本情况上传至中国气象局信息员平台,为确保气象服务顺利“直通”广大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

“直通车”式服务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7月8日,德阳市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西部沿山地区降了特大暴雨。市气象局提前通过电台、电视台、德阳日报、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广泛发布重要天气消息。据统计,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气象短信累计93万余人次,96121气象声讯平台拨打量为2万余人次。准确的预报,多渠道的发布,使有关部门提前决策,提醒广大村民提前防范,有效减轻了强降水可能带来的灾害。

去年6月18日,德阳市出现首场区域暴雨。市气象局跟踪天气形势,提前发布重要天气消息和气象信息快报,为决策部门和广大群众做好灾害天气的防御提供了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渠道畅通无阻,形式多样,最大限度地将最新气象预报和预警传送给各级部门,传递到各乡镇,使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本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灾害,减小到最低。

“直通车”式服务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除了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气象服务“直通车”还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麦、坡台油菜等均是德阳市大面积种植的小春作物。但去年3月,我市降水异常偏少,各地小春作物深受其害,尤其是坡台作物受害更甚。针对春旱,市气象局积极开展“直通车”服务,第一时间把气象信息传达到农户手中,并及时抓住6次有利时机,在全市开展了20余炮(箭)次增雨作业、共发射炮弹250余发、火箭弹40枚,取得较好的增雨效果。特别是4月4日至5日,针对旱情发展,市人影办及时组织6门火箭奔赴中江干旱区进行作业,取得好的效果,受到中江县政府的的肯定。

在德阳广大农村,气象“直通车”服务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为村民们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文/赖维肖)

编辑: 四川.陆兴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四川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