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四川 > 四川首页 > 专题文章

农户对旱育秧的认识误区及常见问题浅析

【字体:   2013-03-25 15:49:18   来源: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旱育秧技术在生产应用中具有 “三早”(早播、早发、早熟)、“三省”(省工、省水、省秧田),“两高”(高产、高效)效应,特别是干旱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旱育秧对促进我省水稻生产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近年的推广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户对旱育秧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在采用过程中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因此,全面分析并帮助农户走出对旱育秧技术的认识误区,切实解决技术应用的种种问题,将有利于旱育秧的推广,促进我省水稻生产。

一、农户对旱育秧的认识误区浅析

1  误区一:旱育秧苗矮小,无法实现深水栽秧。丘陵区特别是提灌区因抽水困难,费用高,加上以前的两段秧多为大苗移栽,农户一般只在移栽时抽一次水。为保证秧苗成活,这次抽水量都较大,稻田淹水较深,一般在10公分以上。而旱育秧苗因普遍较浅,在常规淹水深度的条件下,不但移栽困难(淹水太深易浮起来),还因淹水深、温度低影响前期长势,很多农户则因此而放弃旱育秧。对这种认识,关键要转变农户“非要抽那么多水才能保证秧苗成活”的习惯思维,让其知道旱育秧苗抗旱能力比两段育秧苗和水育秧苗强得多,少抽水,浅水也能保证秧苗成活。

2  误区二:土里育秧,管水更麻烦。大多数农户认为水稻只有在水里才能正常生长,如果在土里育秧,更要时刻保证土里有水。这种认识往往造成两种后果:一是认为必须要经常浇水,比田里浇水更麻烦,干脆就不采用;二是即使采用了,也担心秧苗干死而经常浇水,反而造成苗床湿度过大、温度过低,病害严重甚至死苗。对这种认识要加强技术培训,做好示范田,让农民认识并切身感受到旱育秧苗床并不需要,也不能经常浇水。

3  误区三:担心秧苗被晒死而不揭膜。不少首次采用旱育秧的农户,往往在大晴天都不揭膜降温,从而造成高温烧苗。这其中,有的是忘了揭膜,有的则是不敢揭膜,他们担心揭膜后阳光直射晒死秧苗。一旦因没揭膜造成膜内高温烧苗,又会对技术本身产生怀疑和排斥,并影响其他农户对技术的认识和采用。对这种农户,只要让其将手伸进膜内感受一下高温并和揭膜后的温度对比就可以解除其“阳光直射会晒死秧苗”的顾虑了。

4  误区四:延长盖膜时间会使秧苗长得更高、更好。生产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农户在秧苗达到4、5叶时都不揭膜。这种秧苗在外观上比揭膜早的秧苗更长、更嫩绿,不少农户则认为这种秧苗是好秧苗。实际上,这种秧苗因长期盖膜,光照不足、高温徒长,且炼苗不够,虽长得高,但素质差、抗逆性差。而两叶以前揭膜,长势矮壮、颜色深绿的秧苗才是素质好、适宜能力强、抗逆性强的健壮秧苗。

5  误区五:用了“旱育保姆”秧苗长势更差。“旱育保姆”具有“调酸、消毒、营养、化控”等作用,对旱育秧正常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含有多效唑成分,控制了秧苗徒长,秧苗虽矮小,但很健壮、分蘖早。没有使用“旱育保姆”的秧苗则容易徒长,秧苗瘦高,但素质差、分蘖迟。而不少农户恰恰认为秧苗要长得高才好,认为使用了“旱育保姆”的秧苗“不肯长”,所以他们不敢用“旱育保姆”,造成秧苗素质差。

二  生产中的常见问题浅析

1  调酸用磷肥和苗床底肥施用不当造成肥害死苗。肥害死苗是生产中最常见、影响最严重的问题。按照标准技术规程,应当提前10天以上对苗床进行调酸和施底肥,且施肥后要翻挖3次,以保证肥料和床土混合均匀。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大多数农户都是临时腾土做床,施底肥后一两天就播种,加上劳动力缺乏,很少做到翻挖均匀。还有的不按技术要求施用了未腐熟的农家肥、渣肥等,从而造成肥害死苗或长势受阻黄化。而从秧苗需肥规律来看,只要3叶后及时追肥,就完全能保证其生长需要。因此,对那些临时腾土、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我们则采取撒“白水秧”的办法,即底肥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只施少量清粪水(但不能有粪渣),这样不但非常安全,对秧苗长势也基本没有影响。

2  对敌克松、旱育保姆、除草剂等旱育秧专用物资的使用重视不够。用敌克松进行苗床消毒是旱育秧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很多农户对土传病害认识不够,加上平时很少使用敌克松,不熟悉这种农药,市面上也难以买到,所以根本就没有进行土壤消毒,以致苗期立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甚至死苗,从而导致以后不敢再采用旱育秧。同样,对旱育保姆、除草剂也认识不够,舍不得投入,认为即使不使用也没有多大问题。而当苗床杂草难以控制不得不人工除草或秧苗缺铁黄化时,又认为旱育秧又麻烦,效果又差。

三  加快旱育秧推广的对策建议

1  改变方式方法,加强技术培训。要农户接受旱育秧,须让他们充分了解、掌握旱育秧技术,这就要加强宣传培训。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仅靠传统的开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很难让农民掌握新技术。必须改进方式方法,不能只是说给农民听,还要做给农民看,多举办有直观感的现场培训、多媒体培训。同时,针对农民“眼见为实”的特点,在刚刚推广旱育秧技术的地方,不要强求集中的规模,而要做好分散的示范点建设,并保证技术规范和效果,通过分散的示范点来带动更多的农民。从我们的经验看出,在一个乡镇集中搞几十亩示范片,远不如每个村搞1亩示范点。

2  创新组织形式,搞好综合服务。分散的农民造成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难度大、效果差、效率低。组建、依托协会或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极大提高旱育秧技术的推广速度。从简阳市东溪镇旱育秧的推广情况看出,采用“专家+协会+农户”的模式,仅用3年时间就使全镇旱育秧技术得到普及。因为成立协会后,农民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整体,使得规模推广成为可能。同时,可由协会统一提供的旱育保姆、除草剂、敌克松等配套农资,既方便了农户,又保证了配套农资的使用。协会的农民技术员还可对会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这样就避免了技术失真,确保了技术效果,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再者,利用专家的技术优势和专家效应,增强了协会的吸引力和农民对协会的信任,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对技术的认可和采用。(作者:姜心禄)

编辑: 四川.陆兴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四川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