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象灾害频发、重发的今天,农村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面对农业转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蓬溪县气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府中心工作,转变职能,把握时代特点,切实履行气象部门职能,在气象为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等“两个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蓬溪特色的“2+3+4”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即:成立“两个机构:县应对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和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立“三个机制:考评机制、合作机制、认证机制”;构建“四个直通式信息发布平台:党政网决策服务平台、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四川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乡镇广播信息发布平台”。
一、蓬溪县基本情况
蓬溪是“中国革命老区”、 “中国书法之乡”,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涪江中游处于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带,“十年九旱”。县域面积1251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495个行政村、30个社区(其中城区9个)人口近80万人,年均财政一般性收入2亿元以上。
蓬溪境内丘陵面积占52.9%,平地狭小、沟谷河流纵横。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高度400米左右,属典型的川中丘陵地区。全县耕地面积5.57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5.21万公顷。农产品以玉米、水稻、小麦、红苕、油菜、小杂粮、蔬菜、水果、猪羊为主,是国家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猪调出大县,省优质油料基地县,四川省最大的PIC外五元生猪制种、养殖基地,四川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县。
蓬溪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温39.4℃、极端最低温-4.6℃,年平均降雨量929.5毫米,年均日照数1471.7小时,年均蒸发量990.3mm,年平均无霜期天,相对湿度82%,≥10℃的活动积温5383.2℃。境内大小河流214条,总长1013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3立方米(不含径流)。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暴雨、雷电、霜冻、高温热浪、低温连阴雨、洪涝、大风和大雾。
二、主要成效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应对气象灾害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和救助工作,研究解决抢险救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和指导各乡镇、园区、县直各部门和县属企事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和救助工作。各乡镇(村、社区)也都分别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气象信息传播、灾害风险区划、灾害救援安置、灾害收集上报。通过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县、乡党委、政府和企业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主体作用。
(二)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构。2013年7月,经中共蓬溪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同意,撤销了“蓬溪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蓬溪县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两个机构,组建了“蓬溪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名。并无偿划拨4.0亩土地用于建设防灾减灾中心和应急指挥平台,为全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进蓬溪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县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全县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实行全年考评。将气象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和机制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雷电灾害防御管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等五个方面工作纳入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共性工作同步考评,推动建立“主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是先后制定完善《蓬溪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蓬溪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蓬溪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通知》、《蓬溪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措施,乡镇(村、社区)也分别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为规范有序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依据。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县、乡镇、村(农业产业化企业、种养殖业大户)三级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网络(党政网、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四川省公众气象服务信息平台、乡镇村村通大喇叭),做到人员落实、责任明确、通讯畅通、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传递快捷,实现了气象防灾减灾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由灾害防御向防御灾害风险转变。
三是扎实开展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全县31个乡镇、村、社区分别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乡镇气象工作站(乡防汛站、农业服务中心,由乡镇分管农业副镇长任站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和党政办主任任副站长)和应急抢险小分队,制定了乡镇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了对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四是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全县有乡、镇、村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共计499人,已纳入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系统管理和培训。2013年成功举办了全县气象信息员骨干培训班,各乡镇分管领导和气象信息代表参加了培训,县政府蒲亚平副县长到会并讲话,有效提升了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在为农气象服务和防灾抢险中的能力与水平。全县36个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负责人,14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均纳入手机短信平台和四川省公众气象服务平台管理,遇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由乡镇气象工作站通过村村通广播发布气象信息,有效解决了气象信息最后一公理的问题。
(五)妥善处置应对气象灾害。2013年,我县出现历史罕见的“6.30”特大暴雨和“7.18”、“7.22”、“8.1”、“8.11-8.12”等五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在应对突发极端天气事件中,根据县气象局预警预报信息和气象情报,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县主要领导、县委常委、副县长第一时间分组奔赴抗灾抢险第一线,察看灾情、体察民情,强力组织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各乡镇村全体干部职工第一时间到岗到位,发挥应急抢险小分队突击队作用,转移安置危险地群众和财产,不让一人因灾而受到伤害;县级各部门、人民武装力量根据各自职责,按照县委、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参与抗灾救灾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取得了抗灾救灾全面胜利,全年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避险场所建设,充分利用乡镇和社区单位场地资源,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避难场所,配备了备用水源、电源设施。
二是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三是先后建成了20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1个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自动气象站、蓬溪国家新型自动气象站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并投入运行使用。建成了完备的人工增雨车载火箭作业系统,可适时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持续旱情。
四是2013年县政府投入自动气象站运行维护经费10万元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经费8万,保证了气象监测设施和人影作业的正常运行,为有效各类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和平台还不完善。建议中、省、市气象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开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指挥软件平台,整合涉灾部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二)乡镇气象工作站(农业服务中心、防汛办)硬件投入不到位,气象信息员补助无政策支持,队伍不稳定。建议气象主管部门研究推动乡镇气象服务工作,在硬件投入上予以支持,巩固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成果,积极开展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探索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促进全县特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的快速发展。(文/苟文郁、张巧、吕莲)